“奥运冠军从‘浙’走向世界”——探访浙江竞技体育大本营
2024年巴黎奥运会,37名浙江健儿荣耀出征,在6个小项上,7人次夺得8枚金牌,20人次获得奖牌,续写浙江“届届奥运会有金牌”的殊荣。9月26日-27日,十多家中央驻浙、省级主流媒体开启“奥运冠军从‘浙’走向世界”——探访浙江竞技体育大本营新闻采风,对话运动员、教练员、科医后勤保障人员,解码浙江体育为何批量“生产”奥运金牌。
让金牌“说话”:
根深才能枝繁叶茂
“中国游泳看浙江”。草根游泳代表了“更多人参与”,而竞技体育则代表了“游得更快”,两者分别象征着金字塔的基座与顶端。
自2004年罗雪娟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到2024年潘展乐横空出世,浙江游泳队已享誉20年。目前,浙江全省游泳业余训练规模达到1.8万人,常年坚持训练的超过7000人,杭州、温州、宁波、绍兴的规模较大,这在全国独树一帜。
在这些城市中,温州输送的积极性最高,此次在巴黎奥运泳池频频摘金夺牌的潘展乐、徐嘉余、柳雅欣,都来自这座城市。
汪顺接受采访
项目全线铺开的还有羽毛球——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,浙江羽毛球队收获2金1银;2024年巴黎奥运会,浙江又收获1金1银。从陈雨菲、王懿律到郑思维、黄雅琼,两届奥运诞生4位奥运冠军,缘何“批量生产”?答案也是“夯实基层”。
王琳接受采访
弦歌不辍,
浙江体育的“传帮带”
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共31名队员,浙江占9人,各省(市、自治区)最多;9名浙江选手中,7人登上领奖台,夺得2金2银4铜,占中国泳军大半壁江山。这9位浙江选手完美诠释“秉承前浪精神,开创后浪时代”。
季博文圆了奥运冠军梦,这也是浙江水军荣光的延续——2004年雅典奥运会、2008年北京奥运会,浙江水军的“老前辈”孟关良两次在这个项目上夺得金牌。这也是中国男子皮划艇项目,迄今为止所获得的3枚奥运金牌。
羽毛球也是浙江传统优势项目,之所以长盛不衰,在浙江羽毛球女队主教练王琳看来,秘诀在于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心血,并无私传递给下一棒。出自体育世家的王琳就是最好的例证,王琳是前世界冠军,而她的父亲王跃平曾是省羽毛球队总教练,母亲宋幼萍也是省队教练。
科医赋能:
勇攀竞技顶峰的“秘密武器”
在巴黎奥运会备战期间,省体育局精准组织实施“一人一策一团队”战略,也就是根据每个重点运动员的个体实际,建立以科研、医务、体能、康复等专业人员为支撑的复合型训练团队进行保障,为重点运动员在奥运赛场创造最好的成绩保驾护航。
在科技赋能竞技体育的过程中,浙江还在国内率先提出“冠军模型”的概念。所谓冠军模型,即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的形态、体能、技术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,对照“冠军”的各种生理参数、训练指标,以此发现问题、寻找差距,并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,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